春光暖校园,教研兴丽中。4月26日下午,常州市丽华中学迎来了“赏识课堂”校本研修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潘建明老师作为指导专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团队与全体理科老师、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活动。
一、共赏——课堂展示
本次活动首先由生化组薛丽娟老师开设《茶与化学》的中考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课。课堂利用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展开探究,用化学的思维研究茶中的物质,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整堂课思路清晰,问题探究螺旋式上升,有梯度更有深度,学生实验生动有趣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二、众议——课后点评
课后,生化组的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大家认为,这节课选题有新意,思维活跃,不落俗套。老师选择了我国古老的茶文化入手,从茶的保健作用,饮茶的十大禁忌出发,引导学生从化学研究的角度: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制取与用途,提出与茶有关的问题,诸如茶叶中有什么成分,结构怎样?有什么化学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开始用化学思维研究茶水。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实验设计需要优化,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充分创设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课堂上要及时采取现代技术展示学生作业,及时反馈检测结果等。
三、精析——赏识建构
特邀专家潘建明教授结合教师评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准、细致地点评。潘教授充分肯定了薛丽娟老师在选题、活动、实验等方面的亮点,同时结合我校的“赏识”理念重新整合了这教学设计。潘教授指出:
(一)以茶文化作为载体,利用并结合学科知识开设了很好的一节学科内的实践课。
(二)在课程中帮助学生回归书本,利用辩证思维、类比实验等学科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归纳出一定的思维方法。
(三)课堂也很关注中考热点,帮助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潘教授带领老师们再回顾学校“赏识课堂”中的“六赏”环节:赏读、赏析、赏疑、赏悟、赏异、赏变。为在座的丽中老师们呈现了课堂内容的再设计。从课前导学中的生活赏析、品茶体验、茶保健、茶禁忌等茶文化来引导学生召开本课堂的学习。再到课中主学又分为深思赏疑、课中赏读、实验觉悟、进阶赏异四个阶段,层层展开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把学科知识落实到课中的每个环节。最后到课后再学,利用课后自探,经验提升、分层作业等方式进行自探赏变。潘教授鼓励丽中的老师们课堂设计要从教法逐步变成教理,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式来促进师生的共成长。在潘教授的引领和分析下,初步形成我校化学实验探究“赏识课堂”的结构图谱。(附图)
教研处张小华主任在总结本次活动时再次强调:“一案三学六环节”作为丽中赏识课堂的主要架构,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有赏识意识,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要注入赏识元素,课堂实施过程中要有赏识言行,让学生和听课者感受到赏识的“味道”。赏识课堂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丽中教师专注其中,潜心探索,将研究变成教研常态。
四、赏悟——研修体会
研修活动结束了,但是老师们的研究没有停止。课后老师们纷纷就本次活动撰写研修感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提升。附部分教师感悟如下:
【数学组 丁一清】今天参与学校“赏识课堂”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受益匪浅。薛丽娟老师的《茶与化学》,以茶为情境,结合学科知识,引人入胜,始终将化学学科本质贯穿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类比、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探究。整堂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是一节很好的赏识课堂范式,也让我们对赏识课堂有了新的思考。
随后,潘建明教授对薛丽娟老师的课堂进行了专业点评,也对我校赏识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如:有效问题串可以统领全课,要回归书本,会用类比、辩证思维等。赏识课堂六赏中的赏读,被潘建明教授讲解的细致入微,让人意想不到,可以赏读文字、信息、关系、结构、表格、实验、图像、仪器、关联、表达,我想这也适用于数学学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也会关注到这部分内容,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学会“读”。在课后再学部分,课后自探、经验提升、当堂检测、分层作业,充实了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环节,这也值得我们数学学科借鉴使用,要及时反馈,总结,引导。
【数学组 朱钰楚】今天有幸听了薛丽娟老师的一堂科学探究专题复习课《茶与化学》,课中感受用化学的思维研究物质,薛老师言语生动形象,实验来源于生活,过程严谨有趣。化学同组的点评让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专心研究教案,把赏识真实融入课堂,做好课前导学、课中主学、课后再学的教学任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名师潘建明教授就理科教学范式进行高位引领。本次研修旨在用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每一件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也要学会创新发展,在丽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课堂。
【化学组 俞莉】这节课给我带来最大的思考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太过陈旧单一,尤其在复习课中缺少情境的设置,有专家曾说:无情境不教,无情境不考。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如何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展开化学学科的学习、复习,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为何教学要有情境?一是情境设置可加强学生的体验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二是由于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际中的应用知识,并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如果平时教学中注重情景设置,并在具体情景中进行问题解决,必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这才是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教学情景的设置,并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实现学生能力的真正提升。
【物理组 顾佳】如何给中考复习的课堂注射一支“活力剂”,从而使之“轻松愉悦”而又“少教高效”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薛老师这节课我认识到丽中赏识课堂的规范和重要性,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作为理科教师应该利用实验融入课堂,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更应该研究近年中考题,仔细甄选,还要揣摩学生可能的错因,对方法进行推敲比较。在课堂讲解时,要给学生发现错因、纠正错误的机会,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复习课才会变得生动有效.通过“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双向思维过程的复习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得到提升。并且思考如何避免机械性地带领学生刷题做题,应该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事可做、学到知识,感受赏识教育的温暖。
(供稿:叶娜 张小华 供图:张小华 审稿:蔡玉萍 孔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