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丽华中学!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市级课题

市级立项课题:古诗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贲秋萍主持)

发布时间:2019-11-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小华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古诗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贲秋萍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丽华中学     

 

              2011-02         

        

        201412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1、申报人不需填写“编号”和“课题类别”。

2、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

四份。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86696829

电子邮件:jyslly @czedu.gov.cn

址: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贲秋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1975年 07  月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中学一级

研究

专长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丽华中学

 

联系电话

13776823353

通讯地址

常州市丽华中学

 

邮政编码

213001

电子信箱

benqiuping@{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贲秋萍

中学一级

常州市丽华中学

阅读鉴赏

全面负责课题的申报、计划的撰写、分工、组织学习、材料汇总

汪少琴

中学一级

同上

诗词写作

副组长:负责前测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编写古诗词教材,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组织进行课堂试验

杨凤华

中学高级

同上

诗词写作

组织进行课堂试验撰写研究论文、

曹小娟

中学高级

同上

诗词写作

负责收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课堂教学方法研讨、论证,

钱红武

中学高级

同上

诗词写作

负责收集资料,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主攻方向:教材整理编制、课堂教学方案制定。

杨华

中学一级

同上

阅读鉴赏

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刘海华

中学一级

同上

阅读鉴赏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撰写研究论文

王云

中学一级

同上

诗歌朗读

课堂教学方法研讨、论证,撰写中期报告,

高毓华

中学二级

同上

阅读鉴赏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撰写研究论文

张海平

中学二级

同上

诗歌朗读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

董艳

中学二级

同上

诗词写作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市级

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元素

2007.9

组员

2011.03结题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精心设计问题丰富课堂生成》

《常州教师教育》

2010.02

《让文味重回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报》

201.05.03

《放手管理——班主任工作新尝试》

《新课程学习》

2010.12

《还生命以丰腴

——论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中华活页文选》

2011.03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

现况分析: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古诗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古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2、我校的生源来自于周边的新村,而这些新村又是与郊区结合地带,而且丽华新村又是老新村,同时有百分之47的学生来自于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原因也就决定学生的素养不是很高,基于这些,我们迫切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打算为我校学生加强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传授与熏陶,不仅是让学生喜欢古诗词,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影响下,能够陶冶情操。

3、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倡导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积极地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系统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方法,实现校本课程的师本化;教师进而结合具体学情操作实施,让课程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师本课程生本化。在这样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古诗词校本课程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古诗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

2、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实效性,教师要有对课程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做到开发有度。

3、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探索出开发和利用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三、研究内容:

1、建构模式: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

2、形成资源:搜集教师开发出的有效的古诗文课程资源,汇总成我校的古诗文课程资源库,为今后教师使用提供便利。

3、设计课程:提高教师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教学结合起来,设计教学、课程。

4、深化学习:研究如何让古诗文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促进教学走向深入,让课堂的语文学习有深度和广度。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古典诗词校本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美育能力的提高

2、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读美、品美鉴美。

3、诗歌教学的创新举措

4、吟诵方法的指导,

5、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价值的实验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有的放矢,我们首先要摸清楚学生的底细,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掌握的情况,对此我们要设计好调查问卷。可以从:学生喜欢古典诗词与否;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诗人;你读过那些诗歌;你是否喜欢诗歌创作;你喜欢现在老师教诗歌的方法吗等这些问题着手调查。

2、根据学情,确定目标

研究者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使教师对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

3、组织学习,开展研究

组织教师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理论书籍,和中国古诗词的大量作品,是教师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在不断学习、调查、研究,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从总挑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古典诗词,课从不年代,不同作者,不同的情感等角度进行筛选,从而行我校特有的古诗词校本课程。

4课堂实施,多元评价

我们把古诗文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同时,还需要对其加以利用,利用学校的校本课堂——“我爱古诗词” 作为一个重要阵地推进这一课题的,力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古诗文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难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学好古诗文做好充分的保障。

5、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如“赛诗会”、“诗文小报”、“我当小诗人”等,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华古诗文的兴趣,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七、研究基础:

1、《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何芳 (作者, 编者), 吴艳玲 (作者), 樊莹 (作者)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傅德岷 (编者), 卢晋 (编者)

3、《唐诗三百首》

4、《中国古典文学》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一、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

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元素”课题研究》于2011年3月结题

二、 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古诗文诵读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1、提高了人文素养。学生在熟读背诵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之后,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熏陶,得到了升华,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知道了善恶,明白了是非。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具有了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促进了教师成长,在这璀璨夺目的古诗词面前,老师更感到了自己人文修养的浅薄,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渴望。

4、诗文素养推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内容上要拓宽,要增加阅读内容,古今名篇,诗词曲赋都要涉及;语文教学方法上要改革。阅读课上要改变讲解过多、繁琐分析的状况,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诗文活动课丰富多彩,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皆为一线教师,且有四人为班主任,有充足的

时间保证,同时有主持或参与课题的经验,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四、 资料设备

网络、图书资源、专家讲座、课例、案例

五、 科研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细化、分化或调整研究方案。以“教育日志”、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研究论文”“校本课程”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做好课题立项、开题工作

2011.02

全体成员

理论学习、调查研究

2011、04-

2011、09

全体成员

问卷调查报告

读书札记(每人五篇)

编写古诗词课程资源

(第一阶段)

2011.10

——

   2012.12

全体成员

编写古诗词教材

 

构筑有效诗歌教学方法体系

 

2013.01

——

   2013.6

聘请专家组指导

研究课、

反思(每人每周一份)、案例分析(每人每月一份)

经验总结阶段

2014.9

——

   2014.12

全体成员

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阶段总结报告,攥写结题报告,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1、汇编完成古诗词的课程资源

2、汇集本课题阶段报告、结题报告、案例分析集、研究论文集。研究工作总结。

1、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古诗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

2、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实效性,教师要有对课程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做到开发有度。

3、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探索出开发和利用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全体成员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3、4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