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课 题 名 称 古诗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 题 负 责 人 贲秋萍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丽华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11-02
拟 结 题 时 间 2014、12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填 表 说 明
1、申报人不需填写“编号”和“课题类别”。
2、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
四份。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86696829
电子邮件:jyslly @czedu.gov.cn
网 址: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贲秋萍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5年 07 月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一级 | 研究 专长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丽华中学
| 联系电话 | 13776823353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丽华中学
| 邮政编码 | 213001 | |||||||||||||
电子信箱 | benqiuping@{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贲秋萍 | 中学一级 | 常州市丽华中学 | 阅读鉴赏 | 全面负责课题的申报、计划的撰写、分工、组织学习、材料汇总 | ||||||||||||
汪少琴 | 中学一级 | 同上 | 诗词写作 | 副组长:负责前测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编写古诗词教材,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组织进行课堂试验 | ||||||||||||
杨凤华 | 中学高级 | 同上 | 诗词写作 | 组织进行课堂试验、撰写研究论文、 | ||||||||||||
曹小娟 | 中学高级 | 同上 | 诗词写作 | 负责收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课堂教学方法研讨、论证, | ||||||||||||
钱红武 | 中学高级 | 同上 | 诗词写作 | 负责收集资料,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主攻方向:教材整理编制、课堂教学方案制定。 | ||||||||||||
杨华 | 中学一级 | 同上 | 阅读鉴赏 | 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 ||||||||||||
刘海华 | 中学一级 | 同上 | 阅读鉴赏 |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撰写研究论文 | ||||||||||||
王云 | 中学一级 | 同上 | 诗歌朗读 | 课堂教学方法研讨、论证,撰写中期报告, | ||||||||||||
高毓华 | 中学二级 | 同上 | 阅读鉴赏 |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撰写研究论文 | ||||||||||||
张海平 | 中学二级 | 同上 | 诗歌朗读 |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 | ||||||||||||
董艳 | 中学二级 | 同上 | 诗词写作 | 资料收集、上课、听课、评课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市级 | 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元素 | 2007.9 | 组员 | 2011.03结题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精心设计问题丰富课堂生成》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0.02 | ||||||||||||||
《让文味重回语文课堂》 | 《学习方法报》 | 201.05.03 | ||||||||||||||
《放手管理——班主任工作新尝试》 | 《新课程学习》 | 2010.12 | ||||||||||||||
《还生命以丰腴 ——论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 《中华活页文选》 | 2011.03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 现况分析: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古诗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古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2、我校的生源来自于周边的新村,而这些新村又是与郊区结合地带,而且丽华新村又是老新村,同时有百分之47的学生来自于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原因也就决定学生的素养不是很高,基于这些,我们迫切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打算为我校学生加强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传授与熏陶,不仅是让学生喜欢古诗词,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影响下,能够陶冶情操。 3、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倡导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积极地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系统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方法,实现校本课程的师本化;教师进而结合具体学情操作实施,让课程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师本课程生本化。在这样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为古诗词校本课程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古诗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 2、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实效性,教师要有对课程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做到开发有度。 3、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探索出开发和利用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三、研究内容: 1、建构模式: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 2、形成资源:搜集教师开发出的有效的古诗文课程资源,汇总成我校的古诗文课程资源库,为今后教师使用提供便利。 3、设计课程:提高教师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教学结合起来,设计教学、课程。 4、深化学习:研究如何让古诗文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促进教学走向深入,让课堂的语文学习有深度和广度。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古典诗词校本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美育能力的提高 2、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读美、品美鉴美。 3、诗歌教学的创新举措 4、吟诵方法的指导, 5、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价值的实验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有的放矢,我们首先要摸清楚学生的底细,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掌握的情况,对此我们要设计好调查问卷。可以从:学生喜欢古典诗词与否;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诗人;你读过那些诗歌;你是否喜欢诗歌创作;你喜欢现在老师教诗歌的方法吗等这些问题着手调查。 2、根据学情,确定目标 研究者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使教师对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 3、组织学习,开展研究 组织教师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理论书籍,和中国古诗词的大量作品,是教师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在不断学习、调查、研究,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从总挑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古典诗词,课从不年代,不同作者,不同的情感等角度进行筛选,从而行我校特有的古诗词校本课程。 4、课堂实施,多元评价 我们把古诗文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同时,还需要对其加以利用,利用学校的校本课堂——“我爱古诗词” 作为一个重要阵地推进这一课题的,力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古诗文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难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学好古诗文做好充分的保障。 5、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如“赛诗会”、“诗文小报”、“我当小诗人”等,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华古诗文的兴趣,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七、研究基础: 1、《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何芳 (作者, 编者), 吴艳玲 (作者), 樊莹 (作者) 3、《唐诗三百首》 4、《中国古典文学》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一、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 《“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元素”课题研究》于2011年3月结题 二、 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古诗文诵读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1、提高了人文素养。学生在熟读背诵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之后,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熏陶,得到了升华,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知道了善恶,明白了是非。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具有了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促进了教师成长,在这璀璨夺目的古诗词面前,老师更感到了自己人文修养的浅薄,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渴望。 4、诗文素养推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内容上要拓宽,要增加阅读内容,古今名篇,诗词曲赋都要涉及;语文教学方法上要改革。阅读课上要改变讲解过多、繁琐分析的状况,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诗文活动课丰富多彩,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皆为一线教师,且有四人为班主任,有充足的 时间保证,同时有主持或参与课题的经验,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四、 资料设备 网络、图书资源、专家讲座、课例、案例 五、 科研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细化、分化或调整研究方案。以“教育日志”、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研究论文”“校本课程”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做好课题立项、开题工作 | 2011.02 | 全体成员 | |
理论学习、调查研究 | 2011、04- 2011、09 | 全体成员 | 问卷调查报告 读书札记(每人五篇) |
编写古诗词课程资源 (第一阶段) | 2011.10 —— 2012.12 | 全体成员 | 编写古诗词教材
|
构筑有效诗歌教学方法体系
| 2013.01 —— 2013.6 | 聘请专家组指导 | 研究课、 反思(每人每周一份)、案例分析(每人每月一份) |
经验总结阶段 | 2014.9 —— 2014.12 | 全体成员 | 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阶段总结报告,攥写结题报告,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1、汇编完成古诗词的课程资源 2、汇集本课题阶段报告、结题报告、案例分析集、研究论文集。研究工作总结。 | 1、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古诗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 2、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古诗文课程资源的实效性,教师要有对课程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做到开发有度。 3、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探索出开发和利用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 全体成员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3、4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