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丽华中学!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市级课题

吴炜瑛“十二五”市级课题

发布时间:2019-10-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小华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结题报告

主持人   吴炜瑛

2013年10月23日,常州市丽华中学吴炜瑛老师主持的《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进行了开题论证,2015年1月26日由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进行了中期评估,2月被批准立项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得到了常州市教科院龚国胜主任、王俊博士、李令永博士、孙美荣老师等的精心指导,经过四年多的课题研究,已基本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基本情况

(一)意义与价值

1.基于国内外的“活动课”研究现状

2001年国家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不仅为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突出强调了历史活动课在历史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国外最早出现有关活动课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时期,18世纪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活动课程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杜威强调教育实用主义与活动中心,促进了活动课程理论的发展。近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推动了活动课程的发展。

我国目前对历史学科活动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2.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新课程观认为学校教育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作为四大要素之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科研密不可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为此课题组在对初中“活动课”进行研究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增强挖掘教学资源的意识,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基于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活动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主导性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任务的共同完成者。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诸如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团结合作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概念与界定

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活动为中介,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证,以促进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为目的的教学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活动课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及某些大事进行一次亲历、再认和再现。它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建构历史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化和创新,因而是一种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方式。

教学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研究本课题,主要是为了给一线教师的活动课教学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活动课文献的研究,理清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的价值与内涵。

2.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课”教学,尝试建立教学资源开发的指导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大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研究内容:

1.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的价值研究。

2.进一步基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要求,围绕教学资源的开发的方案、方法与策略、资源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3.初中历史活动课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四)课题组名单及分工

姓 名

所在单位

职 称

研究专长

课题组分工

吴炜瑛

常州市丽华中学

中二

世界史

全面主持课题研究

焦文艳

常州市教科院附中

中一

秦汉史

负责九年级教学资源研究

沈晓娜

常州市丽华中学

中二

中近史

负责八年级教学资源研究

恽华

常州市田家炳中学

中一

明清史

负责资料的整理、上传

徐蕙

常州市丽华中学

中一

隋唐史

负责七年级教学资源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历程概述

1.第一阶段——启动课题(20139~201312月)

1)确定成员,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提升自我。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目标。

4)进行课题调研,面向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为课题的开展准备第一手资料。

2.第二阶段——实施课题(20141~20168月)

1)立足学生学情,制订每学期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实践活动。

2)边研究边调整行动方案。

3)研究三个年级的“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4)做好研究资料的归类及整理工作,完成课题中期评估。

3.第三阶段——推进课题(20169~20178月)

1)开展外出培训、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反思交流等活动。

2)边研究边调整行动方案。

3)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研究,形成案例集。

4)基于校情,完善调整一系列开发方案、方法策略研究,完善活动课资源库。

4.第四阶段——结题活动(20179~201712月)

1)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接受结题评估。

(二)具体研究过程

2013年,精心准备迎开题,万事开头也不难

1.精心准备,顺利开题

1)课题主持人在20138月开始初步构思课题的申报,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

2)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老师两大群体对历史活动课的了解程度。(详见附件12面向学生:发动全校的历史教师,于201312月底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调查问卷。针对所有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A.93%以上的丽中学生对历史课兴趣浓厚;

B.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是生动活泼又能让人学到知识的,最受欢迎的历史老师是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的;

C.教科书中的活动课,老师上的比例低于10%,即使上过,也只上过13堂课,没有一位老师所有活动课都上过;

D.86%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不上活动课的原因是时间的不充分,建议适当增加课时;

E.95%以上的学生对历史活动课很感兴趣,希望多上,也愿意为此做准备。

面向教师:利用市级公开课的机会,发动一些常州市内外的历史教师,完成调查问卷,针对所有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A.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63%的专职初中历史教师愿意认真备课,开设历史活动课;

B.79%的历史教师对活动课缺乏科学而深刻的认识,认为“可有可无”;

C.曾经开设过活动课的历史教师不足12%

D.91%的历史教师认可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热爱历史课,更加热爱历史活动课,但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认同活动课的重要性,却由于种种原因,甚少开设历史活动课,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甚为薄弱,实在是让人遗憾。

3)课题组教师自课题申报后成立了正式的课题研究小组,组内成员精心设计课题研究方案,20131023日在丽华中学进行开题论证。教科院专家龚国胜主任、李令永博士对于课题的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做出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指导。会上专家们建议本课题名称进行变更,将原方案中的两块: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进一步细化为教学资源的开发。

2.计划引领,精细着手

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在中国知网等论文库中下载了大量相关的教育教学专注和论文,认真研读讨论交流,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计划具体布置了每一学期的研究任务。

3.立足现实,盘点摸底

1)搞清楚活动课的教学需要哪些资源?如教学案例、课件、可信的史料、视频资源、图片资源等。

2)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教材,常州有哪些教学资源?丽华中学又有哪些教学资源?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可用的乡土史资源十分丰富,丽华中学校内教学资源不是非常充分,特别是活动课的教学资源更为稀少。

3)众多教学资源如何应用到课堂?最重要的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应用到课堂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拍摄微视频翻转课堂,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将活动课的概念扩大到课堂外等等。

2014-2015年,热火朝天研究忙,有条不紊齐发展

    1.群策群力,上好每一节活动课

    经过所有课题组成员的集备,最后由课题组长统筹安排了每位老师每学期要开设的活动课内容,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为常州市历史教师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2. 资源库建设有条不紊,初步形成体系

   在课题组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一个完整的活动课资源库正在逐渐形成,包括每节课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以及许多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另外,鼓励组员自主开发新的历史活动课,亦可以与乡土史结合,焕发常州这座古城的魅力。   

3.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2015126日由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进行了中期评估,2月被批准立项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得到了常州市教科院龚国胜主任、王俊博士、李令永博士、孙美荣老师的精心指导。

4.课后反思,形成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案、方法与策略以及应用策略

每周的教研组备课组集备时间,讨论上周自己上活动课的得失,如何把开发出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中,运用效果如何等等进行详细讨论,同时对下一次要上的活动课进行前期集备,效果很不错,也使得组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在具体的实践中的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归纳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案、方法、策略以及应用策略。

2016年,引进来,走出去,促发展。

1.教研员听课指方向

2013年以来,前后有单怀俊、闵晓虹、黄天庆等多位历史教研员来校指导教学,课题组成员被听课多节次,教研员们对课题组老师们的课堂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得知我校历史教师主持市级课题,教研员们也都高屋建瓴,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做出了具体的指导,使人受益良多。

2.校际交流课、市级公开课精彩纷呈

组内教师积极开设公开课,从2013年开始,课题组教师累计开设校际交流课7节以上,市级公开课4节,江苏省联盟校公开课1节。教师们在公开课中积极引入活动课教学中所用到的一些教学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齐发力

组内教师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相关课程,如《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等多节次的课程,课程中的许多探究结论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课的教学,为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空间。

4.学生社会实践与活动课有机结合

丽华中学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如优秀学生“东方盐湖城之旅”,“寻访鲁迅”主题学习,优秀学生北京夏令营,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等。

2017年,全面总结迎结题,师生共进话新篇。 

1.分工合作出成效,理论研究不放松

组内教师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相互督促,按照具体的分工表,各自完成自己的相应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如陈兰芳的《初中历史如何进行史料教学》,邓显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活动课有效性教学研究》,姚琳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活动课的实用性探究》,钟国军的《对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一些思考》,认真研究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指南》《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初中阶段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对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

2. 细致统筹,准备充分迎结题

在最后的资料汇总过程中,分门别类,将相应各项资料上传,汇总所有文字资料,装订成册,迎接12月底的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价值的理性认识

课题组教师自开题后就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组员们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我们围绕课题展开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价值的理性认识:

历史活动课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每册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活动课。活动课的设立,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实践中却经常被教师忽视。这其中也有教学资源不足的原因。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又有着非常大的裨益。

2.切实转变教师轻视活动课的思想观念

国内学届对这一问题研究比较薄弱,实践中,一线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活动课不重视甚至从来不上活动课,这是一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做法。因此课题组教师决意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开设活动课,开好活动课。在教学实践中,在课题研究中,切实转变了对活动课的轻忽状态,为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形成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案、方法与策略、

1)教学资源开发方案

确定分工,明确职责

一个课题组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组长的带领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走在一起。

课题开题后,在全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后,确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实实在在进行了课题的调研,面向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为课题的开展准备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对组内教师进行了任务分配,每位教师承担不完全一样的研究任务,在各自铺开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

以课促研,时时反思

立足学生学情,制订每学期研究计划。第一学期主攻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学期主攻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三学期主攻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四学期主攻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古代史,第五学期主攻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六学期主攻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

根据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实践活动,边研究边调整行动方案。

走向课外,挖掘资源

如果仅将视线局限在校内,那科研水平可能得不到大的提高,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教师开展外出培训,了解最新科研动态。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不止如此,课题组教师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反思交流等活动。

资料汇总,逐步完善

课题研究过程中留有许多过程性资料,都要逐一上传,如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会议记录、调查问卷等等。在上传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因此要有规划,有条理。

2)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法与策略

以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根本原则

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历史素养,所以笔者认为这才是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则,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此为准绳,注意紧扣这个主题。所谓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指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以新的教育理念做指导

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过去教师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大纲教材去教书,然后接受统一的考试。教师对教什么完全没有选择权,决定权。现在教师可以在课标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当地的实际,选择、补充、调整教材,使教师从被动跟随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如七上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笔者设计的活动主题是《致敬“常州三杰”》。全班围绕主题,分批分组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参观了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纪念馆和故居,了解身边的历史名人的峥嵘岁月,革命人生。

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调查报告,表达自己的见解,既兴奋、又活跃,充满着喜悦与自豪。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历史课所特有的社会功能。全新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全新的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老师必须钻研课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视野广阔,精心选取课题,设计方案,组织教学。这样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紧密联系现实

乡土史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许多资源都可以拿来作为活动课的教学资源。如位于常州戚墅堰的圩墩遗址、唐荆川宅、赵元任故居、吕思勉宅、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盛宣怀故居、中山纪念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金坛慰安所旧址等一大批历史遗址、名人故居。

这些主题富有地方特色,很新颖,对学生又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积极收集资料,主动调查访问,培养主动学习历史的能力,关注社会信息的意识,学会撷取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潜移默化地滋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历史就在身边,人人都在创造历史,形成了关注、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顺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新型教师。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进行研究探索,寻找适合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他们又处于教学的具体实践之中,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专业研究者所不能感同身受的东西,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教师对教育的现状了解得最多,对存在的问题体会最深,反应也最敏锐,在教学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素材和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有着取之不尽的课题来源。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可以说,教师的职业生命力来源于教育科研。

在课题研究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     

教育科研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这决定了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

要善于开辟新的活动天地

历史活动课的时间、内容、方式和场所应当是开放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活动课。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安排的活动课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破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灵活安排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和场所。笔者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历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广阔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安排学生上网查询历史资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历史见证人;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社会重大热点新闻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集体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既可以在平时进行,也可以在寒暑假进行。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创新,才能让历史活动课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活”起来!

将教科书与活动课进行有效整合

教科书与活动课的有效整合能促进理解。如七下第17课《探究 < 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这堂活动课,可以和第 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第 13 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两课内容相整合,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七上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可以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8课《昌盛的文化》相整合,进一步加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善于挖掘家长资源,形成家校合力

家长资源也是历史活动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九上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就是家校合力的典范。我班有位同学的家长是一位远洋船员,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家,经过沟通,我们的活动课将他请来课堂,为大家讲一讲他的船员生涯,也请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哥伦布的丰功伟绩。这位家长的经历十分丰富,航行中的小故事信手拈来,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他的讲述中,同学们也了解了航海家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跨学科交流,焕发活动课新生机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语文、地理、政治学科的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学科融合也为历史活动课注入了新活力。比如八上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就可以和地理学科中“地图”这一知识点联系起来,曾经尝试着请地理老师录制了一段有关“地图”微视频,作为这节活动课的导入,效果很棒。八上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这一课形式多样,请来了学校音乐老师,为新年合唱节出谋划策,指导班级采取不同的合唱形式,使得合唱节取得圆满成功,更是一次广义的历史活动课。九上第21课《追<>溯“园”——走进美国黑奴的生存空间》这一课,学校更是邀请到了常州作家协会的作家来为学生做指导,延伸了历史活动课的范围和深度。

(二)实践成果

1.形成系统的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资源库

 

 

2.完成了服务于课题研究的环境设计与改造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应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丽华中学的原址重建为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历史专用教室的布置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如桌椅的造型、灯光的款式、墙贴的内容、历史实物模型的大小等。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我们在全校举行了“史海泛舟”小报制作大赛,全校每个年级挑选出了20幅优胜作品,张贴在历史教室内的展示原地。这样,就为历史活动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的上课环境。

3.形成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1)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种为表演而表演的怪现象。在表演历史剧时,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容易受一些“戏说”影视剧的影响,一味搞笑,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甚至在无意中表现出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尊重。与此同时教师的指点不到位,活动课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老师有时一句话也没有,或者在结束时象征性地总结一下,教师成了活动课的旁观者。甚至活动课成了老师设计的“表演课”。曾观摩过一堂他市的历史活动公开课,课上学生活动多姿多彩,但事后了解,其中大多数台词均是老师一手包办,于课前发给学生进行背诵,并进行了数次演练。那这样的上课就完全背离了当初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活动课的主角自然应该是学生,将课堂放手教给学生,但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教师课前、课上的及时引导,切勿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与乡土史紧密结合

经过仔细研究,课题组发现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用的乡土史资源十分丰富,详见下表。

 

这就为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运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甄别,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将社会实践和活动课有机结合

丽华中学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如201612月组织的优秀学生“东方盐湖城之旅”,让学生深切感受了“道”文化的魅力。201711月主题学习来到了绍兴,在三味书屋感受鲁迅的气息,在沈园体味陆游《钗头凤》的悲凉。20177月优秀学生夏令营,在首都北京感受这座古都的厚重底蕴,游览故宫,登八达岭,也做一次好汉。曾经有几年社会实践全校同学来到了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缅怀追思,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三)学生成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学生对活动课的热爱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准备活动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在同伴们的帮助和老师的鼓励指导之下,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们的课后感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这一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特别是史料实证的精神,辩证看待历史事件才是中学生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也在一次次具体的活动课上得到了大的锻炼,从中形成了较为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活动课的准备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感情愈发融洽,配合更加默契。

(四)教师发展

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论文,进行公开课的磨练,积极撰写论文,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高。

1.2013年至今,组员开设了校级公开课若干节次。《侵略 抗争 探索》《引领时代的思考》《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等7节以上的校际交流课,《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国鼎立》等4节市级公开课以及1节江苏省联盟校公开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都得到了听课领导与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2.2013年至今,有《初中历史活动课中乡土史资源开发的实践与反思》《挥舞思维之翅,翱翔历史学习蓝天》《“图说历史,让历史复习别样精彩”——以七年级历史“唐宋时期政治与经济专题复习”为例》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

3.课题组组员辅导学生参加常州市首届中学生书写家族史征文比赛,获常州市二等奖,三等奖,教师本人获获优秀辅导员、优秀组织奖。

4.开设了包括《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等多节次的校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受科研水平和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制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活动课资源库还不是十分完善,毕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补充。

3.受2017年9月份开始的教材更换的影响,对新人教版教科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资源库的建设也要跟进。

4.学生在活动课上“唱主角”需要学生很高的个人素质,实际上小组活动时往往是由几个表现较突出的学生完成大部分任务,如何让大多数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历史教师对活动课的研究必定会进一步深入。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更平等地参与到活动课中来,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活动课教学资源开发机制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本课题组的研究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热爱程度,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提升,也必定会对常州市的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所裨益。

 

附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